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管理部總經理 柳長慶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碳中和遠景目標,即“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我國汽車產業新能源化整體進程明顯提速。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全市場滲透率達到9.4%;從3月開始,滲透率連續3個月超過10%,預計全年銷量能夠達到220萬輛以上。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夕勇表示,“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國家中長期重大發展戰略,也是“十四五”及以后,中國汽車行業必須堅定不移推進的核心主線。
從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來看,汽車在使用環節的碳排放占比高達30%。柳長慶認為,推動汽車電動化,提高燃油車經濟性,包括電池回收利用,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技術及管理體系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廉玉波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廉玉波也認為,“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空前發展機遇,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可以達到500萬輛。不過,廉玉波提醒,現在行業內部分企業過度關注上層應用體驗開發,忽略了底層基礎工程的建設,導致車輛存在安全失控風險,值得關注和警惕。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夕勇
“新能源化進程的提速,與智能網聯的普及應用,形成了相互賦能的螺旋上升趨勢。”張夕勇認為,智能網聯正在逐步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核心,也是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爭的關鍵所在。隨著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等在智能網聯領域的加大投入,以及華為、小米等跨界力量的積極涌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發展進程將明顯加快。張夕勇直言不諱地表示,“可以說,2021年將是‘軟件定義汽車’的發展元年。”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劃部總經理 潘吉明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劃部總經理潘吉明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必然是以智能電動車為代表的“新一代汽車”,這將是與傳統汽車完全不同的“新物種”。在產品形態上,融匯了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多項變革性技術,使車輛真正成為移動的智能終端,并具備“云管端”一體化的自我學習能力。
不過,在廉玉波看來,電動化技術已經進入到快速成長期,而智能化技術仍處于孕育階段。一方面是功能需求增長、成本快速下降的壓力,同時還面臨多樣化技術路線的選擇,技術瓶頸和不確定性將關系到行業下一步的發展。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部部長 黃智雄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部部長黃智雄則樂觀地認為,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如果把握得當,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不僅是實現汽車強國夢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實現中國汽車換道超車的天賜良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 葉盛基
“智能汽車是‘十四五’非常重要的新領域,希望通過努力構建中國標準的智能汽車體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總結道,“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和協同下,到2025年中國標準的智能汽車體系基本形成,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等完整體系基本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