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門,最多步行230米就有公共自行車的租賃點?梢则T車去上班、坐地鐵、接送孩子、或者購物……這樣便利的城市生活,即將成為現實。
據了解,天津市公共自行車系統項目已于2014年6月初正式啟動。而該項目的規劃設計負責人,正是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的鐘石泉副教授。
超5萬輛公共自行車方便城市生活
機動車“雙限”之后,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已呼之欲出。事實上,一年前出臺的《美麗天津建設綱要》就已明確提出“建立城市自行車租賃服務網絡系統”。
今年年初,天津市建設交通委負責人也公開表明,今年啟動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設,最終實現在中心城區實現高密度的均勻布設。屆時租賃點達到2000多個,自行車超5萬輛,服務點間距不到500米。
鐘石泉介紹說,按照規劃,“天津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示范項目的服務范圍為天津市現狀外環線以內城區,覆蓋面積為344平方公里,共布設服務點2046個,軸傳動公共自行車52660輛,停車樁73625個。系統建設完成后服務點的平均間距達到460米,為市民提供24小時通借通還的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
項目將分三個階段實施。試點階段,將在外環線以內地鐵站點+站點周邊500—3000米范圍大型居住區、辦公區、商業區,布設服務點446個(服務點間距達800米),自行車12660輛,停車樁17625個;推廣階段,將在外環線以內城區全面推廣天津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再建設完成1180個服務點(服務點平均間距達520米),29500輛自行車,41300個停車樁,以及一定規模的私人自行車停車場和保障中心;完善階段,將在外環線以內城區的新建住宅小區或商業辦公區等出行需求量大的地點,再建設完成420個服務點(服務點平均間距達460米),10500輛自行車,14700個停車樁,完善天津市公共自行車系統。
方便出行的同時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公共自行車成規模的城市,我們都去調研過,我自己也經常騎自行車。”鐘石泉告訴記者,自行車存放點越來越少,私人自行車的存放安全性不高;從家或者單位到最近的地鐵站如果步行超過一公里,就不愿意坐地鐵了;機動車限行后,每個限號的日子都是習慣開車的車主感覺不方便的日子。
鐘石泉說,這些是城市居民的共同體驗,公共自行車系統建立起來后將會使這種情況得以改變。
根據規劃,公共自行車的存放點也是私人自行車的存放點,將通過安裝監控、每4到5個存放點安排專人管護等形式,增加自行車存放點的安全性,并保持城市整潔。以本次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為契機,改善非機動車存放和騎行環境,鞏固天津市私人自行車出行的傳統優勢,是本次規劃的重點。
此外,公共自行車系統解決的不僅是“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問題,“事實上,它是擴展了最后一公里。”鐘石泉說,人們愿意步行5到10分鐘去坐地鐵,但如果需要走的時間更長,許多人會放棄乘坐地鐵。但如果5到10分鐘是自行車車程,那相當于把每個地鐵站的服務范圍擴大到3公里。“算一算,這就相當于一個地鐵站服務的面積擴大了9倍。”鐘教授說,這也為限行后,習慣開機動車出門的人找到了出路。
而根據鐘石泉教授課題組前期發放的超過2000份的調查問卷顯示,在第一個小時內收費1元以下,是人們普遍能接受的價格。“短時使用適當收費,也有利于抑制不必要的出行方式向公共自行車出行轉化,提高公共自行車系統服務質量,保證系統運營的可持續性。”鐘教授表示,但最終的價格還要通過物價部門的核準。
公共自行車系統設計處處體現節能環保
軸傳動自行車,結實耐用;站點供電采用太陽能發電,節能環保……公共自行車系統的設計也處處體現著綠色環保的理念。
鐘石泉介紹說,使用無鏈條的軸傳動自行車,非常結實,而且還不怕風雨,非常適合公共自行車。而公共自行車的停車樁則采用太陽能供電,不僅節能,更重要的是省去了為存車點引入市政電源“麻煩”:省去了接入市政電源的費用,更重要是使得停車點的布局調整更加方便靈活。“公共自行車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設計,在全國也是第一家。”鐘教授介紹說。
除此之外,在鐘石泉教授的設想中,公共自行車系統不僅是人們的公共出行系統,還將是一個綜合服務點。
“每個停車點都設計了一個8平方米左右的預留空間。利用租賃點布設均勻、高密度的特點,將來這個預留空間可以建設成覆蓋全市的快遞服務點,甚至可以進一步擴展成為信息消費終端。”鐘教授說,試想一下,人們在距離家或者單位不到300米的地方,就可以寄送或者收取到自己的快遞,而且這個快遞點還在地鐵、公交站附近、有公共自行車可以騎,那簡直是太方便了。
(編輯:馬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