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將有1~2家中國汽車企業進入全球前10強,在國際市場擁有核心競爭力并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直接投資或合資項目大幅增加,國際化經營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汽車產品海外銷售(包括生產)占總規模的10%。”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近日公布的《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中長期(2016-2025)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目標。
在近日由中汽協主辦、中國重汽承辦的“中國汽車國際化聯盟”會議上,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指出,202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因此,占比10%的汽車出口屆時每年的出口量將達到300萬輛。他表示:“只有以政府為引導,以金融、銀行、保險行業為支撐,車企間開展多位一體的協同作戰,多方努力,才能共同推動我國汽車業的出口模式轉變。”
根據中汽協最新統計數據,我國汽車出口同比繼續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13.6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25.6%。其中乘用車出口8.7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6.7%;商用車出口4.9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37.5%。按照海關統計的數據,今年1~2月,我國汽車整車累計進口11.7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27.4%;汽車整車累計出口9.0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34.8%。
針對不斷下滑的汽車出口形勢,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如今我國汽車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以貿易形式為主,更容易受到關稅壁壘等限制。事實上,只有通過海外投資才能實現我國汽車出口模式的轉變和升級。”
如何才能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的海外發展?陜西重型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市場部部長李健以陜汽為例,說明了汽車企業推進海外投資等本土化進程的重要性。他說:“雖然2015年我國汽車出口繼續下滑,但對于陜汽來說,但凡在建有KD工廠(KD工廠是指汽車廠商在國內把汽車的各組成部分都制造好后出口到目標市場,再在當地工廠組裝成整車)的國家,汽車產品銷量都較為穩定。”
(編輯:馬麗麗)